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大名 经常就直接当做动画标题甚至是动画角色人物出现在视线中,不例外地 最近2017年春季番组「月がきれい」第5话的名字就是「こころ」作者就是这位印在千元纸币上的夏目漱石。 说起这部动画也真的甜到怀疑自己初中是怎么浪费掉的,把"I love you"翻译成「月がきれいですね」这样的文人 这辈子都追不上了吧。
从图书馆翻找出他的作品集,心的几本副本都翻得破旧残页了,印刷年份有1996年版的,是有段年龄(比我都年长的书在文学区要翻能找出几吨吧。可惜果的日语水平还远没到能流利阅读原版的程度,能力虽如此 但一句两句的名言名句还是能读出来的,美文摘抄发推这种事 还是稍微会用心做一做的。
文中的先生 译文版直接借用了先生这个词,但更像是老师的这个意思,文学功力很深的老师。一上来读的前几章,一点也没有传达出生命的活力,更像是心脏不行的人勉强搏动着支撑起身体,微微的绝望感、满满的出世心。先生为什么不愿意告诉我关于扫墓的事;先生平时都是靠着做什么维持家境的;先生和妻子之间微妙的关系简直平稳恬静地不像夫妻;先生的妻子明明学生时代就互相认识了 不会不知道关于K先生的故事吧,为什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聞こえました。恋の満足を味わっている人はもっと暖かい声を出すものです。しかし……しかし君、恋は罪悪ですよ。解わかっていますか」 “听到了。体验过美满爱情的人,会说出更柔情的话。可是……可你,爱情是罪恶呀!知道吗?”
先生的遗书整个就是自己的忏悔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对妻子的长篇情书,我不知道先生是感到了疲倦厌倦或是腻烦,但对K的愧疚感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这种情感我深有感受,似乎只有系铃人才能解开吊在虎脖上的定时炸弹。先生是体验过完美爱情的人,可以这么说,他自称没有悔憾,对妻子的爱洋溢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日常出门约会么 都让人看着像是对新婚夫妇 即便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每日少有争吵 即便冷战也隔夜双方平静地谈心,就像离家出走一样 目的仅是挣得一部分的关怀和安全感。
关于安全感这个挥之不去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属于第二层,就在生理需求之上,满足了最基础的温饱后 人就需要一个足以维持内心安全的环境 不至于造成持续的环境造成的焦虑和担忧。像果 就会经常性地担心走在路上冲出个程咬金,楼顶上的玻璃吹掉下来,脚下的井盖不牢,家里关照不到出的意外,有人在背后伺机无差别捅刀子等等等,当然这些完全可以当做是电影动画看多了产生的中二病,想象力丰富(脑洞大 也是有病,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更不用说 要是产生自私的占有欲 醋缸那就是我的新家。人真是神奇的生物,内心即便是自己也看不穿,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左右着人的行动和思想,变态化的人格能追溯到小时候亲戚的一句恶言。K先生自小歪曲的价值观形成了他的性格,刻印在内心深处不可改变。
先生在习惯小姐家给予的关照后,还没有确定稳定内心的情感,就把狼往家里领。说也奇怪,K才来了多久就能和小姐亲近上,这难道不是应该怀疑的地方么,小姐是对K这么一个平常寡言少语 高冷的伪阔少爷会有兴趣什么的,真是难以捉摸。先生自己明明心里喜欢着小姐,却让K有机可乘,房东小姐一再暗示 甚至在说出自己想要娶小姐的想法之后 也没有反对阻挠 说明这是种默许了,可先生还是用一心想要助边缘的K一命的想法,把K带了进来,勉强房东小姐接受自己的决定,这不是一方面让其他人觉得先生对小姐的心爱略有些不足的么。先生在遗书中也将自己这种懊悔之情展现在每晚关注隔壁房间烛光笔声的行为上,每天回家若是见到小姐和K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便板着脸走会自己的房间,明显的吃醋无奈的表现。
K信奉佛法,也信任先生,K单刀直入地把自己喜欢小姐的心思告诉先生以后,先生一是觉得惊讶、而后也心想松了一口气。不过K天资聪颖,却不把外人社交当回事,学习劲头牛一样足。果在想为什么先生会一直躲避隐藏着没有把向夫人母亲提亲的事告诉K,是害羞么 不可能 先生不会是个碍于表面脸皮的人,即便是起初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住进别人家里 几天就打熟关系了。果想是害怕吧,害怕接受现实 同时害怕K的现实,当时先生是不会知道K之后会选择自杀的,如果提前知道肯定会施加干涉,就像社会对自杀者一样 不让人死,绝对会依照普适价值观横加干涉的。先生会害怕自己对K做出了背叛性的行为造成关系的下降,这已经是在尴尬的局面下了,同一屋檐下 互相喜欢 好友 成亲,说来简直就是胃药电视剧。
果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父亲会在生病的时候直接不惜代价打电报过来要我回家看望的,然后我回到家以后又活蹦乱跳地极力表达自己没有大碍,将棋什么的随手就来。对比后面病重的时候,别说将棋了,就连下床走动都倍加困难。人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互相息息相处的人世间的,让最后时刻感动舒心安心和平静已经是对逝者莫大的尊敬了。 打电报这种应该是紧急情况才会用的吧,毕竟大家也不是很富足,可我家里和我频繁的交流这也是很让人觉得父亲其实是极力希望我留下的。而明治天皇驾崩的消息传来时,父亲居然有打算跟随着一起去,这么刻奇的思想果是无法理解的,天皇何德何能的能让没有接触过的子民共同赴死。果觉得生命应该是为了自己,自我压抑着本我兽性的一面,超我又控制着自我,但另一方面超我当然可以决定是否让精神和身体一起灭亡,执行这一行为肯定需要决断的毅力和决心。父亲最后当然没有这么做,为了家庭这样在伦理道德上都会被尊尚吧,可果觉得既然做出了决定说出了话语誓言 似乎就必须执行和完成,除非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单纯,naive的想法充斥着果的脑袋,父亲在其实知道自己是不治之症后热情高涨地享受人生,也真的是充满乐观之心,让果敬佩。
可是果有这种不恰当的反社会的思想:人老了对人类集体的价值已经掉到负值,每天消耗产品维持生命蹉跎岁月,特别是只能躺着床上病床上利用医疗器械维持点滴生命什么的,完全就是浪费健康人创造的贡献和价值;还有一类人,放弃了对社会的贡献的权利和义务,不愿意承担这部分责任,或者更直接的 没有能力创造价值,那就可以很简单地 贴上没有价值的废人的标签了吧;更恶劣的一部分,完全是不珍惜甚至是糟蹋毁坏,电视剧影视作品里的反派大多是这样的,正派也有部分这样的体质,仅仅表现出好人模样就能吸引来无数称赞什么的不觉得很讽刺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果想的是创造价值,成年后 没有价值的人不应该活着。当然细想 这理论中间存在极为严重的偏颇:总会有低潮期,形成不了效用的时期就判定为无能的人么,其中是不是会存在一个明确的数值化的界线,这种精确到数字的判定,真的有助于发展么,真实世界不是如ThunderWar一样的小老鼠能欺负到大象头上。真是烧脑筋呢……
就如同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利,生育也是被写进法律中的权利,死亡也应该是生而为人的权利。K是用小刀割断颈动脉,一口气就死了的。只有真正现场见过之后才会对人能喷射出如此大量凶猛有力的血液感到震惊和后怕。在夜间悄悄离开世界,不愿给人间造成困扰,K留下谜团了么,肯定是的,简短的遗书解释不清庞大复杂的内心世界。先生留下谜团了么,更多了吧,即便是五十几章的告白书 十几天的写作也没能打消先生死的决心。都说真正要离开的人都不会拨动一丝云,而那些声张宣传着自己要离开的,其实是想要获得关注,最后的求救信号。
不想活了!=想死,失去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失去精神支柱,总有见电影 报道中提到灾后精神崩溃了,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或者得病了,死亡或许是给病人们的一种解脱。果体验过全身麻醉,还不止一次,虽然第一次的体验不是那么地连贯完美 手术台上烧焦切割的骨粉味至今还能刺激起鼻腔,但麻醉剂注射进来,疼痛开始后你是数不到3的,2的时候就眼前黑掉。果可以用蹲下再迅速站起来 引导脑缺氧 制造可控的短时间眩晕,那种飘乎乎的感觉会上瘾的。可以控制身体前进行走,但别想把平衡保持好,处在跌倒的边缘还是得抓住栏杆什么的玩意。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倒下,最长的大概持续了7s(时间观念可能受到了影响,逐渐从黑暗的隧道视觉变得光亮。这和麻醉清醒的感觉一点不一样,麻醉那是眼对焦都做不到,完全回到咿咿呀呀婴儿阶段。拔蛀牙打局部麻醉后,嘴角那块肉都快被果咬烂了( 想死的人,捉摸不透对方在想什么,浅笑的背后隐藏的深邃痛苦的内心,都是只有在四下无人的环境下才会展现出来,或许还在疑惑为什么每天都要晒被子,角落湿漉漉的阴暗潮湿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
经常能见到嘴边挂着“我不想活了”“我想死”的人,自杀干预中有一点着重双下划线指出的常见误区就是「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书中K和先生都没有在执行自杀之前释放出讯息,留下的只是纸质的遗书 承载着厚重的一生的思念。能把遗憾仅留在人间,祝好!诶 果好像不该说这些。
追求人生价值是人格需求的最高一层,底下还有作为基础的归属感,提供价值找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已经很好的,像是先生一家和我。在美满的间隙里,恐惧的孤独感和悔憾感更有机可乘。这最终是个爱情故事,将爱情的故事,亲情和友情不过是爱情中的分支,先生对小姐的爱情,几十年了肯定已经变淡,书中夫人也几次提出不满。不知得知先生自杀后 夫人会用什么表情呢。悲伤?抱头哭泣?背过身沉默?面对着遗体诉说着一生的苦闷?恳求医生再抢救一下?如果 果是夫人,我想我会整理好衣物,把先生打扮地如同初见樱花道下那帅气模样。埋葬在K的身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