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上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向往着城市里快活的生活,又不得不在农村奋斗。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回来 出去 又最终回到了农村。思考: 段时间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不合理的。

主人公高加林 一开始从老师的职位上下来回到农村,认定了自己也就只能在田里劳苦一辈子,也亲身加入了田里的劳动。和同村的刘巧珍互相喜欢,到了不怕传统束缚的程度。又被提拔到县城当记者,成了名人,出现第二人黄亚萍。因为和她是老同学 学校的时候也有交往,没多久就到了 两人抛弃原有的爱人 谈婚论嫁。结局当然都是没有好下场。

在高加林和刘巧珍好上的时候,这感觉就像心里开了朵花一样,这才是向往中的真爱,没有金钱权利 没有轰轰烈烈,细水长流 沁人心脾。一生能遇到这么一个伴侣真是修来的福气,当时加林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有打算一辈子待在农村。可毕竟他是个志向远大的人,就没有打算被束缚在农村,小说多处都有描写他的心理内心斗争。在看不见希望的那段时间,刘巧珍给予的爱成了他内心强烈的支撑。大字不识一个的巧珍也有自觉,不希望自己成了他上进路上阻碍。

我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没有受到过那个时代的传统影响,不懂门当户对 家族竞争···那时候的价值观消费观却很可能经由长辈传下来。我知道呆在农村会没有出路,农村的思想较之现代城市比较落后传统,可能这就影响到两个生活追求不同的人 走的路开始出现偏离的原因吧。在我的世界里,幸福感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到生活态度,而两个人一旦出现了分手的迹象 基本是不可挽回的。安全感会因此慢慢地丢失。不能确定是不是之后还会出现这样的迹象。没有安全感的时间是可怕的,一直都会担心 担心 担心。

以致当黄亚萍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是高加林出轨的时候。如此一个爱他的姑娘都忍心甩了,更可况自己同样也是如此地爱她。当人是水平等级变高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人物都需要相应提高,不然就会满满的违和感,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去寻求改变。刘巧珍是一生只能够呆在农村这个充满了土味 不停地劳作 落后的地方。在巧珍伤心深处时 马栓是捡了个大便宜。这肯定都是老天给加林的报应,不守承诺,见异思迁。

最终这是一个悲剧结尾,高加林没有了爱人重新被下放到农村,黄亚萍也丢失了原先的爱人,刘巧珍嫁给了个不爱的人 做着你农村妇女。几个人都从美好转入悲哀。

德顺爷爷感慨地说道:“多好的娃娃啊!”

刘巧珍这样的是多完美的妻子啊。却最终得到了可悲的结局。原因和另一半的文化程度有关系吗?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 长时间没有互相的接触交流。隔阂出现在加林参与记者工作四处奔走下乡,同时也是发稿被黄亚萍发现的。这一切都算不上巧合。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掌控着。若是加林没有被告发,那相信会是一个美了一方苦了另一方的正常结局了。感谢作者路遥,能够写出这么一部深入内心的佳作。

  • 本文作者: 九条涼果
  • 本文链接: https://enihsyou.com/2016/01/06/14/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